下背痛,Bye! Bye!微創腰椎椎間融合術手術介紹

佳里奇美醫院│OR 鄭孟招護理長

  「下背痛」,是指酸痛在背下半部的意思。大部分下背痛的人站久了,會腰酸背痛,但是腳不會難過,坐骨神經痛是腰酸背痛以外,痛會從背部、屁股、大腿、小腿一路痛到腳,這樣的痛像是沿著坐骨神經的走向痛下來,我們就稱為坐骨神經痛,這種痛法,多半就是我們說的「骨刺」所引起的了。大部分的骨刺只是偶爾讓人覺得腰痠背痛,但若脊椎關節變形嚴重,或過多的骨刺向椎管內生長的話,就會壓迫到椎管裡的脊髓神經導致所謂的「椎管狹窄」。 椎管狹窄所引起的下背痛通常在接近褲腰帶高度的部位,通常痠痛會牽連到臀部、大腿的外側或前側;最常見的是下背痛延伸到大腿後側及膝蓋外側附近,並向下延伸到小腿肚、腳背或腳底等部位。間歇性跛行則為腰椎椎管狹窄最特殊的症狀,老人家尤其明顯,特徵是下背痛或坐骨神經痛在行走、運動或站立時加劇;但在休息、坐下或蹲下時就可以緩解,甚至完全消失,所以走路時會彎腰駝背,走一段路後就必須坐下來休息,神經壓迫越嚴重,能走的距離就會越來越短(林、闞2009;陳、杜、郭2009)。

  根據統計,年輕人有脊椎骨刺的機率大約只有3%左右,45至60歲的中年人大約是20%左右,而60歲以上的老年人身上則高達80%以上,從事重勞力工作的人更為明顯。當「下背痛」藥物治療或是復健治療3個月以上,仍無法改善症狀時,就必須進一步詳細檢查,必要時甚至得以手術治療。

  傳統的腰椎融合手術必須將椎體邊之肌肉、韌帶切開分開甚至把部分椎板切除,以獲得較大的空間來進行手術,在術後可能會有明顯腰無力及背痛之感覺,甚至是神經受傷的可能。微創脊椎手術作法是由脊椎旁邊約3至4公分處,切開2至3公分的小傷口,微創手術管狀撐開器,做椎間盤切除及融合,對於脊柱旁肌肉相對破壞少甚至傷到神經的機會相對較少因此住院天數較短、疼痛少、恢復較快、失血量少、感染率低,使得整體功能性恢復較快,優勢在於兼具精細動作與微小傷口,顛覆如蜈蚣狀的刀疤傷口而改為小切口,大幅改善患者術後疼痛、住院天數及醫療花費,雖然好處多多,但並非所有脊椎病患都能適合微創手術,仍需個別評估,以下為針對傳統脊椎手術與微創脊椎手術比較介紹:

 
傳統脊椎手術
微創脊椎手術
傷口大小
較大
較小
失血量
較多,且有可能需要輸血
較少,減少輸血及失血的風險
住院時間
較多天
較少天
疼痛
比較疼痛
疼痛較小
術後復原速度
由於骨骼肌肉破壞較多,須使用較久較多的止痛劑,且術後大部份引流管引流血水,恢復較慢,日後產生慢性下背痛機率較高
由於組織及肌肉受到破壞少,所以較不疼痛,恢復快,術後隔天即可下床。
費用
較低
較高
沾黏情形
神經粘黏較嚴重, 日後再次手術不易
因破壞較少,術後可能神經粘黏範圍較小

  微創脊椎手術術後,不會像傳統手術一樣覺得大病一場的感覺,大部分病患在手術隔天就可下床活動活動時沒有嚴重疼痛不事時可出院返家休息,術後使用背架二至三個月保護。並避免提重物、彎腰、劇烈運動等,避免不良的站姿及坐姿。勞力工作者則必須休養較長的時間。而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無論接受何種手術,術後都必須有正確的姿勢,尤其須避免彎腰搬重物,若有需要如綁鞋帶時,必須蹲下,長時間坐姿或開車時,背後最好有支撐的腰部靠墊,保持良好的姿勢。

  什麼樣的症狀或病症適合微創式手術呢?所有的脊椎疾患都有它相對應的微創式手術方法,取決於神經外科醫師的經驗及對個別病人的治療計劃,在手術前就擬定好手術方法,這樣才能完美完成該項手術(胡、楊2014)。

  佳里奇美醫院神經外科林思維醫師自2014年發展微創式內固定與骨融合手術的先進醫療技術,手術傷口小,大幅減少了不必要的組織傷害,進而減輕術後疼痛、降低肌肉纖維化及背部僵硬等後遺症的可能性,所以有安全性高、傷口小、疼痛少以及恢復快等優點。二年多以來已經有超過200位病患受惠。本院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下,持續引進各項先進醫療技術,期望能提供一級城市醫療技術,在位於佳里附近各區中,帶給病患更好的醫療服務品質,讓在佳里奇美脊椎醫療上建立新的里程碑。

四、 參考資料

林宛瑩、闞秓萍(2009).手術室護理人員職業性下背痛的對策-探討彼拉提斯運動的效果
   .工業安全衛生月刊,235,35-41。

胡名孝、楊曙華(2014).脊椎微創手術.台灣醫學,18(5),529-535。

陳泰良、杜俊良、郭信聰(2009).下背痛形成機轉與運動處方探討.運動健康與休閒學
   刊,14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