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不確定感理論
一、 前言
當個體缺乏足夠的訊息或對件事件無法適當的分類與組織時,產生的主觀感受稱為不確定感,是一種內在而非外在的認知(McCormick, 2002)。不確定感最早由Budner在1962年提出,當一個人對某一件事或情境的認知判斷,缺乏適當的訊息進行事件的分類與組織時,不確定感就會產生(Budner, 1962),Molleman等認為不確定感是指決策者無法對事件給予特定的價值,且無法預測結果所產生的感覺(Molleman, Pruyn, & van Knippenberg, 1986)。
Mishel(1988)對疾病不確定感(Uncertainty in Illness Theory)定義為:病人因疾病引起的相關刺激,對刺激進行歸納與認知並建構其意義,當個人對相關事件無法建立認知框架時,不確定感就會產生,而認知框架是個人對疾病、治療、住院及預後的主觀詮釋。
當病人面對疾病產生的不確定感時,會對不確定感進行評價,評價為機會或危險,將不確定感評定為機會時,病人會採取以問題為導向的應對進而適應並解決其問題,反之若將不確定感評定為危險時,則採以情緒為導向的應對策略,可能會以逃避不面對問題,進而可能會影響後續的治療。所以臨床上護理人員的角色非常重要,需評估病人是否有不確定感問題,並進而提供適當訊息促進病人認知,解決個案不確定感並達到適應。
二、 不確定感護理措施
當個體缺乏足夠的訊息或對件事件無法適當的分類與組織時,產生的主觀感受稱為不確定感(McCormick, 2002),其中護理指導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故不確定感護理措施應包含以下:
(1)建立信任的治療性關係:護理人員應與個案建立良好信任護病關係,並發揮敏銳觀察 力,鼓勵病人說出對疾病的看法與心中疑慮,評估病人不確定感來源與導因,提供個 別性、整體性及持續性護理,給予情緒支持及鼓勵適時情緒宣洩,教導放鬆技巧, 如:深呼吸、按摩等,協助發展因應行為。
(2)提供明確的資訊加強病人認知:以病人清楚易懂之語言或圖片說明相關衛教、疾病相 關知識、治療方式,讓病人清楚治療目的並注意病人是否聽懂,並給予可重複閱讀之 書面資料。
(3)提升個案對疾病正面評價與希望感:傾聽個案需求、提供個別性及多樣化的護理與
衛教、建立短期可達成目標增加個案控制感(向、李、李、鄭,2012;李、汪、李
、蕭、杜,2014;陳、簡、洪,2012)。
三、 結論
疾病不確定理論提供了明確的架構,針對急性或慢性疾病的經驗,並組織調整最佳的護理措施,幫助解釋診斷與治療主要疾病或慢性狀態的關聯,處理過程與個人的評估、疾病經驗的不確定感反應,照護提供者的訊息給予、支持個人對不確定感的處理認知能力皆有相關,護理人員該努力朝提供正確的訊息,以幫助病人朝向正向的機會方向前進,達到適應的狀態並降低不確定感。
四、 參考資料
向肇英、李介至、李韻雯、鄭素月(2012)‧乳癌婦女的不確定感及相關因素之探討‧新臺北護 理期刊,14(2),23-31。
李雅惠、汪慧鈴、李中一、蕭安穗、杜宗陽 (2014)‧探討護理指導方案經由改變不確定感刺 激結構對不確定感之成效-初次罹患突發性聽力喪失病人‧護理雜誌,61(3),36-44。
陳伊倩、簡姿娟、洪秀吉(2012)‧癌症病患不確定感之照護策略‧秀傳醫學雜誌,11(3&4) ,137-143。
Budner, S. (1962). Intolerance of ambiguity as a personality variable. Journalof Personality, 30, 29-50.
McCormick, K. M. (2002). A concept analysis of uncertainty in illness. The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34(2), 127-131.
Mishel, M. H. (1988). Uncertainty in illness. The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20(4), 225-232.
Molleman, E., Pruyn, J., & van Knippenberg, A. (1986).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among cancer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5(1),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