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消化性潰瘍穿孔術後病人脫離呼吸器之護理經驗

佳里奇美醫院│RCW 林直青護理師

前言

  醫療科技發展迅速,急重症病人獲得特殊醫療與照護後,生命得以延續,卻也導致呼吸器依賴患者與日俱增,歷經溝通障礙、焦慮及恐懼等過程,尤其在複雜性個案更易造成長期臥床、呼吸器依賴時間延長進而造成日後失能,增加病人、家屬身心與經濟負擔,應盡早幫助其脫離呼吸器(廖、邱、簡、蔡,2013;賴、施,2009)。

文獻查證

  一、消化性潰瘍穿孔

    消化性潰瘍是因胃酸分泌過多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造成消化道壁。

    組織破損,大多需要手術治療,採腹腔鏡或剖腹探查行穿孔處單純縫合、病灶切除
  縫合暨膿瘍引流術(Soreide et al., 2015)。

  二、成功脫離呼吸器之影響因素及護理

    生理照護層面:過程中注意呼吸道照護,評估呼吸型態,執行胸腔物理治療及呼吸
  肌訓練包含上、下肢主動被動運動(李等,2015;賴、施,2009);拔管後可使用誘發性
  肺量計(Triflo-II)訓練,保持氣道暢通預防肺擴張不全(童、白、林、陳、蔡,2012;廖
  等,2013);預防感染;採集中護理,保持病室安寧,合宜燈光提供良好睡眠環境
  (Chen, Hsu, Gretl, Malcolm, & Tzeng, 2015)。心理照護層面:事先與個案溝通,共同
  擬定計畫,建立有效溝通方式,非語言的支持,建立對醫護人員信任感,提供自選音
  樂、溫水泡腳,可降低焦慮不安及舒適感受,分享成功經驗,鼓勵家人親友陪伴增加支
  持系統力量(李、張、王、賴、賴,2015;章等,2010)。

  三、壓瘡及術後傷口照護

    生理照護層面:過程中注意呼吸道照護,評估呼吸型態,執行胸腔物理治療及呼吸
  肌訓練包含上、下肢主動被動運動(李等,2015;張,2013;賴、施,2009);拔管後
  可使用誘發性肺量計(Triflo-II)訓練,保持氣道暢通預防肺擴張不全(童、白、林、陳、
  蔡,2012;廖等,2013);預防感染;採集中護理,保持病室安寧,合宜燈光提供良好
  睡眠環境(Chen, Hsu, Gretl, Malcolm, & Tzeng, 2015)。心理照護層面:事先與個案溝
  通,共同擬定計畫,建立有效溝通方式,非語言的支持,建立對醫護人員信任感,提供
  自選音樂、溫水泡腳,可降低焦慮不安及舒適感受,分享成功經驗,鼓勵家人親友陪伴
  增加支持系統力量(李、張、王、賴、賴,2015;章等,2010)。

個案

  本文是探討一位消化性潰瘍穿孔術後合併呼吸器依賴之重度肥胖個案,脫離呼吸器的護理經驗。以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型態,運用身體評估、整體護理、觀察與紙筆溝通等方式收集資料,確立病人主要護理問題為:呼吸器戒斷反應功能失常/與呼吸肌耐力、肺部擴張不足有關、活動無耐力/術後臥床、肥胖及組織完整性受損/與手術傷口、尾骶壓瘡及水腫有關。筆者運用個別性及連續性照護,藉由專業知識、溫暖關懷、陪伴治療及紙筆溝通方式,建立信任之治療性人際關係,適時關心家屬給予情緒輔導,並與其互動、鼓勵共同支持個案增強信心,並聯絡整合其他醫療團隊合作,提供所需營養改善體態,執行復健運動提升肌肉耐力協助個案成功脫離呼吸器、提升身體活動功能及傷口修復,轉至普通病房後,經由持續復健活動已可在輔助下下床走路,逐漸恢復日常生活功能。

討論與結論

  外科術後合併呼吸器依賴脫離之個案,在急性醫療積極照護後,清醒的那一刻時常需要面對活動失能,無法自理的窘境。照護過程中擬訂個別性復健訓練計劃且逐步施行;無菌技術執行傷口護理,確保營養充足、體液平衡及預防感染。藉由多領域專業團隊資源積極整合下,個案入住27天以來,傷口快速修復且成功脫離呼吸器,體重減少22公斤,在照護人員與家屬協助下,離開病床站立於床旁時,那一刻感動,鼓舞了病人、家屬及團隊們,滿是歡喜與欣慰。

  藉此經驗分享,照顧此類病人時除了重視治療常規外,更要設定完整計畫、心靈輔導支持及增加個案安全感減輕焦慮,注意家屬所需,發揮護理專業及獨特性。

四、 參考資料

李叡筠、朱彥紅、江采宜、顧家恬(2015)‧銀離子敷料於傷口照護之文獻回顧‧澄清醫護管
   理雜誌,11
(4),43-50。

李麗明、柯及婷、白菁滿、李英芬(2012)‧提升某病房長期臥床病人壓瘡傷口癒合率之改
   善方案‧馬偕護理雜誌,6(1),24-35。

李秋香、張淑華、王素美、賴慶祥、賴美玉(2015)‧音樂介入對使用呼吸器患者之焦慮
   成效探討-前驅性研究‧澄清醫護管理雜誌,11(1),31-38。

李美珍、陳虹如、葉淑菁、王雯芝、蔡忠榮、許端容(2015)‧運用胸腔物治療有效改善病
   患肺部塌陷照顧經驗‧呼吸治療,14(2),58-58。doi:10.6269/JRT.2015.14.2.32

章美英、王淑芳、鄧琇介、陳敏修、黃君后、彭台珠(2010)‧由中醫護理觀點看足浴養生‧
   中西醫結合護理雜誌,1(1),35-42。doi:10.6211/TTCMNA.NO1-2010-04

童惠芳、白玉珠、林柏瑤、陳美娟、蔡雅琪(2012)‧分析手臂運動訓練對病人脫離呼吸器
   之成效‧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8(2),138-148。doi:10.6225/JNHR.08.2.138

廖敏季、邱靜娥、簡榮彥、蔡志欣(2013)‧復健運用於長期呼吸器依賴病人之成效‧臺灣醫
   學,17
(5),468-475。doi:10.6320/FJM.2013.17(5).02

賴怡樺、施富金(2009)‧成功脫離呼吸器之影響因素與護理‧榮總護理,26(4),382-387。
   doi:10.6142/VGHN.26.4.382

Chen, C. J., Hsu, L.N., Gretl, M., Malcolm, C. & Tzeng, Y. L. (2015). Predictors of Sleep
   Quality and Successful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mong Patients in
   Respiratory Care Centers.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3, 65-74.
   doi:10.1097/jnr.0000000000000066

Lagana, G., & Anderson, E. H. (2010). Moisture Dressings:The New Standard in Wound
   Care. The Journal for Nurse Practitioners, 6(5), 366-371.

Soreide, K., Thorsen, K., Harrison, E. M., Bingener, J., Moller, M.
   H., Ohene-Yeboah, M., & Soreide, J. A. (2015). Perforated peptic ulcer. Lancet, 386,
   1288-1298. doi:10.1016/S0140-6736(15)00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