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

奇美醫院7B 李怡珍護理長

  那是這一年來第二次「聽」說他了…。
  李先生,口腔癌復發患者,因先天聽障無法使用言語或讀唇語與外界溝通。去年第一次接觸到李先生時,他剛從加護病房轉出,放置氣切加上需臥床一週的他,雙手不斷用力揮舞,一直試圖要從床上起身,只見陪伴在旁的女子不斷比手畫腳「出聲」制止他,而所謂「聲音」,是指隔了好幾間病室都還聽得到的ㄨㄚ聲音,因此平時寂靜午後的病房,因為李先生的轉入,而顯得特別有活力!

  查房時,總是「聽」到陪伴女子努力的「說」出李先生的需求,因為她可以讀唇語及紙筆溝通,所以她會先用手語與李先生溝通,再以手勢佐紙筆與醫護人員溝通,因此醫護病關係不因李先生的聽障受到影響。而在來訪的案兄口中得知,一直陪伴在旁照顧的女子梁小姐是李先生在啟聰學校的朋友,但因李先生學習能力較差,因此除了大字不識幾個外,唇語也無法看懂,平時在家與家人溝通時,彼此只能靠比手畫腳猜測意思。案兄表示,這次住院梁小姐幫了很大的忙,除了協助照顧並安撫李先生外,還當了李先生對外溝通的橋樑,否則在雞同鴨講的情況下,口腔癌皮瓣重建術後的照護,會格外辛苦。

  5月份再見到李先生時,其實已認不出他,是在某一天查房時,發現張敏德醫師很努力寫字給某一床病人看,但看病人一臉茫然的一下比臉頰搖手,一下拱手拜託醫師,當下還不了解其意思,經在旁家屬說明後才知,病人不願意手術,所以拜託醫師讓他出院,家屬還拜託張醫師一定要說服病人手術,否則病人在家一直手撫臉頰在床上打滾狀似疼痛,家屬不忍病人受苦,但也無法與他溝通,因此無法得知病人住院後怎又會拒絕手術,家屬接著說,要是梁小姐在就好,要不是她家人也生病需要照顧,現在也不會這麼麻煩…,直至此才恍然想起他-李先生。張醫師轉頭跟我討論了一下,我們覺得現在應該尋找的是可以跟李先生溝通的管道,否則僵在原地,事情還是無法解決,突然間,我想到去年李先生住院時,院內有位員工曾經來探訪過他…。

  回到護理站,恰巧遇到環保組長,我問組長院內是否有位聽障環保員?組長聽到我在問她的事,原先以為她是否又被投書了,因為該位環保員聽障緣故,所以偶會被家屬投書她不理人(事實是沒聽到)或動作粗魯(怕對方無法理解意思,常會配合大肢體動作及發聲輔助),但聽到我說明事情經過後,組長很爽快的答應要協助聯絡環保員-罔市。當天中午預備用餐時,看到上中午班的罔市出現在病房,大夥有如看到救星般,連忙將張醫師寫了滿滿A4紙的稿請她用手語比給李先生了解,只見李先生臉上的表情逐漸放鬆,最後還笑了出來。看到此景,前來會診的營養師春宏,也趕緊將衛教內容請罔市幫忙「翻譯」,只見罔市很熱心充當中間人,將雙方的想法透過紙筆、手語讓對方知悉,也因此我們由筆談中得知,李先生是被上次手術術後住加護病房及禁下床一週的經驗嚇到,所以這次才會排斥手術,但透過罔市的協助,在張醫師的「解釋」下,最後終於讓李先生放寬心,因為這次手術術後無須住加護病房。

  我們常講:以病人為中心,透過醫護團隊決策來提升照護品質,但若有良好的醫療照護方針,無法與病人進行溝通了解,怎會知決策是對病人好的?

  爾後幾天,常在病室走廊看見李先生自己一人翹腳坐在輪椅上,偶爾家屬會來探訪,但大多數時間他都獨自「沉默」玩手指頭,或看著走廊來往的人,偶爾揮手對相識的醫護人員打招呼。我永遠無法得知李先生心裡想的是什麼?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我只記得李先生透過罔市環保員在紙上寫的:幸好醫師護師聽懂我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