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溝通-我的堅持

永康總院‧5C加護病房 董育珍護理長

  某天,剛跟完醫師查房,回辦公室沒多久,學妹神情緊張的跑來...

  「ㄚ長﹗ㄚ長﹗你快去第5床,楊醫師在和家屬吵架,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我滿腹疑惑的再確認:「哪一位楊醫師?楊××醫師?」學妹猛點了幾個頭,實在令我難以置信,在我眼中,楊醫師是一位視病猶親的醫師,怎麼可能和家屬吵架,一定有什麼原因!於是,我以最快的速度趕往第5床,準備一探究竟,沒想到還沒到第5床,大老遠就聽到楊醫師提高著嗓音,語帶憤怒的嚷著:「法律上沒有規定我要聽你們的,病人意識清醒,他可以自己做決定,他有意願要做氣切我就可以幫他安排,憑什麼你們說不做氣切就不做...!」這是我與楊醫師共事以來,第一次看他發這麼大的脾氣,於是我緩緩的一邊穿上隔離衣,一邊聽著他們的對話內容,悄悄的融入其中。等到差不多了解雙方的爭執點,也等到絕佳空檔,我向楊醫師使了個眼色,告訴他:「楊醫師,我來﹗」或許真的是有默契,楊醫師二話不說,將場子交給我,自己先退出了戰場。

  對方是病人的女兒,在我接手後,仍可以感受到她那股強烈的敵意,彷彿訴說著: 「你們都是同一國的,醫生說不過,又叫護理長來說…。」

  但我認為家屬有這樣的解讀,一定有其不了解之處,也或許是有其難為之處。因此,我刻意壓低音量,放慢說話速度,只說了一句: 「你希望我們怎麼幫助你?」

   瞬間,她的眼神從憤怒轉為驚訝,甚至懷疑。但或許礙於面子,她仍以堅定的口氣說道:「楊醫師一直說我爸爸有意願要做氣切,但是我覺得他(病人)根本不清楚什麼是氣切,也不知道做完氣切會變怎樣,他只是認為醫生怎麼說就怎麼做,可是我們剛從鬼門關盼回我父親,怎麼可能讓他再冒一次險,除非你們可以保證做氣切一定不會出事...。」

  果不其然,女兒是擔心會再失去父親而反對,並非真的不瞭解或不同意。因此,我當著女兒的面轉向病人,告訴他: 「林先生,我是護理長,你剛剛有聽到你女兒和醫師說的話嗎?」。 病人點頭。

  接著我告訴他: 「你看你女兒真的很關心你,也很捨不得你,但是她又怕你是因為不清楚才同意氣切,所以才會這麼難做決定。因此,你的想法對她們來說就很重要。接下來,我會再向你說明一次為什麼醫生要建議你做氣切的原因,還有可能發生的副作用,以及做不做氣切未來可能轉出去的地方,可以嗎?」 病人清楚的點頭且眼中泛淚。

  此時,我看見女兒已淚流滿面,我緩緩地解釋著,確認病人瞭解我所說的一切。最後,我再次詢問病人意願: 「聽完之後你還願意做氣切嗎?」 病人仍肯定的點頭。

  我看向女兒,並試圖以我這輩子從未有過的輕柔語調向她證明父親的想法: 「我想爸爸應該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不知道妳的想法呢?」

  此時,女兒已完全認同,也不再堅持,並表示會試著回家說服其他家人。楊醫師此時正好進來,女兒趕緊爲自己的行為向楊醫師道歉,而楊醫師又恢復過去憨厚的樣子,亦頻頻向家屬致歉,而我永遠記得楊醫師向女兒說的這段話:「醫院裡面沒有壞人,只有像我這種流氓。其實我們都是為了病人好,只是立場不同,各有堅持...。」當然,我又向楊醫師使了個眼色,再度將場子交還給他,自己退出了戰場。而楊醫師接下來甚至請來了馮瑤主任,向家屬更清楚說明氣切手術過程,以及她們擔心的腸道手術問題,讓家屬可以全盤瞭解再做決定。

   大家一定很好奇,最後這個病人到底做氣切了沒?答案是「沒有」,因為我們解決了女兒的疑惑,卻無法幫她解決龐大家族反對的壓力。然而可喜的是,這病人前幾天走著回來向我們道謝,雖然他沒有做氣切,但經過家屬細心照顧,他撐過來了。

   或許有人會這麼認為:當初醫師堅持要家屬做氣切,應該是錯誤的決定囉!我想這就是醫療,在當下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會如何,醫生依他的專業給予適當的建議。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成功脫離呼吸器的病人可以走著回來看我們,讓我們知道他過得好;但又有多少我們看不見,卻依然躺在呼吸照護病房度過餘生的呢?

  這樣的例子天天在醫院發生,而醫病溝通問題的戲碼也時時上演。回頭想想,真的沒有誰對誰錯,只有立場不同。只是下次當我們堅持我們的專業時,如果可以站在家屬的角度,聽聽他們的心聲,或許更能夠達到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