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醫療中,手術的成功不僅仰賴外科醫師的技術,麻醉安全更是關鍵的一環。近期一則婦人因接受電波拉皮手術時麻醉不當而導致死亡的新聞,再次引發社會對麻醉安全的高度關注。事實上,許多民眾面對手術時,最擔心的不是開刀本身,反而是「麻醉會不會有風險?會不會一睡不醒?」這些擔心都是可以理解的。幸好,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進步,麻醉風險的評估,已從經驗判斷走向數據分析,讓每一次手術都能更有保障。
-
圖一 具數位孿生功能之預測式AI,以圖形顯示風險項目與高低,而電子看板則於術前再次提醒手術團隊,今日有高風險之病人將進入手術室。
-
圖二 生成式AI能快速運算六大面向之風險量表,並為醫護生成建議文本。
│麻醉評估:看不見的守護神
手術好比一場大型演出,而麻醉醫師正是幕後最重要的導演。麻醉醫師在病人進入手術房之前,會先詳細評估病人的身體狀況,包括:年齡、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肺病、腎臟病等),甚至抽血檢查結果都列入考量。風險評估得越準確,病人也能更了解風險之高低,進而決定是否接受手術這種侵襲性治療,而醫護團隊也可針對特定高風險病人做更充分之因應,以提升整體安全性。
│傳統麻醉評估方式的侷限
過去多數醫院普遍採用的是一種名為「美國麻醉醫師協會病人生理狀態」的分級量表,將病人身體狀況分為五級。但這方法有兩大缺點:
- 各級生理狀態的界定有灰色地帶:不同麻醉醫師對同一位病人的評分可能出現顯著差異,產生落差。
- 考量的資訊不全面:為了臨床上能快速運用,該分級系統考量很簡化,沒把年齡、性別、抽血數據等關鍵因素納入考量。就像在開車時只看油量,不檢查輪胎或煞車狀況,當然無法面面俱到,全面掌握風險!
│奇美醫學中心的「四代AI麻醉風險系統」
隨著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奇美醫學中心麻醉科努力突破傳統麻醉評估的限制,是全台灣率先導入人工智慧協助麻醉風險評估的先驅團隊。從第一代系統到目前的第四代,我們持續創新,只為守護病人的安全。
│第一代:預測式AI,讓經驗更科學
透過分析數萬筆手術相關資料,我們成功訓練出能精準預測風險的AI模型。它會自動整合病人的年齡、病史、抽血報告等資訊,精準預測術後可能出現的風險,包括:併發症、重症照護需求,甚至住院天數。這些結果可提供醫師參考,讓臨床決策更全面、不遺漏關鍵風險。
│第二代:數位孿生,打造虛擬分身
這一代的技術猶如幫病人打造一個「數位分身」,模擬在不同醫療條件下風險的變化。例如,改善貧血後的風險會不會降低?透過視覺化的圖像,病人與家屬可以更清楚理解手術潛在風險,也有助於與醫師共同討論治療計畫。
│第三代:電子風險看板,當天即時提醒
有了風險評估,如何在手術當天提醒醫師注意高風險病人呢?這一代的系統會自動把風險資訊同步到院內的電子看板。只要高風險病人抵達手術室,螢幕上就會跳出提醒,讓麻醉醫師與手術團隊提早調整對策,防止突發狀況,保護病人安全。
│第四代:生成式AI,智慧助手上線!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橫空出世,為醫療領域帶來了全新契機。奇美醫院迅速將生成式AI技術導入麻醉風險評估系統,實現了風險量表的自動化計算與文本生成功能。我們運用了類似 ChatGPT 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讓系統具備「閱讀」、「理解」與「生成內容」的能力。它能自動讀取病人的病歷摘要、手術類型、身體檢查與實驗室數據,不需要醫師一一輸入,就能即時彙整出完整的6大面向的風險量表,包括:美國麻醉醫師病人生理狀態、心血管事件風險、肺部與腎損傷、術後噁心嘔吐機率等等。這項技術能在幾秒內完成多項複雜量表的運算,並自動生成簡明易懂的風險報告,還能針對病人的健康狀況,自動撰寫客製化的術前術後衛教說明,幫助醫師與病人快速達成醫病共識。
│AI麻醉系統的雙贏效益
人工智慧的導入,並非取代醫師,而是成為最得力的助手。它讓麻醉醫師可以把更多時間放在與病人的溝通與照護上。對病人來說,這樣的系統不僅提升手術安全,也大大強化「知情同意」的品質,讓治療變得透明、信任更加堅固。
│奇美醫學中心的領先之道
目前全台仍有不少醫院停留在人工判斷階段,而奇美醫學中心已率先完成四代系統的研發與應用,並與院內資訊平台無縫整合。我們打造的是一個「一體化麻醉風險解決方案」,不僅獲得多項醫學肯定,也成為國內麻醉品質提升的重要指標。
│小結:科技,是最好的守護者
麻醉,不再是讓人聞之心生恐懼的神秘黑洞,而是結合醫學專業與科技智慧的安全守護。在奇美醫院,我們以數據掌握風險、以科技做精準評估、以人心來照顧。讓每一位即將接受手術的您,不再只是「聽天由命」,而是「明白選擇、安心接受治療」。
廖家德 醫師專長
- 內科專科醫師
- 心臟內科專科醫師
- 心臟內科專科指導醫師
- 介入性心臟血管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