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倏忽之間,自畢業踏入職場已一年多,身分是由學生轉為社會人士,也從新進人員轉為正職人員,然而這歷程中苦甘參半,還記得剛畢業時帶著滿腔熱血、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進來,在那時所歷經的一切帶給我不少成就感,然而因為自我要求高伴隨的亦是那無比的挫折及自責感。
回想在新進人員時,要熟悉陌生環境與認識大量新的人事物,還要知道單位常規治療治療、團隊溝通與交接、各個檢查注意事項與準備等,那時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且腦袋不夠裝,不免有揠苗助長、趕鴨子上架的感覺,起初三個月中最讓我緊張的不免就是面對病人突發狀況、接新病人及交接班,因為自己的經驗不足,容易一緊張腦袋一片空白,尤其接新病人時,整體性評估與技巧不熟練,時常容易一接就耗了四五十分鐘,抓不出病人的護理問題也不具個別性,當時帶我的教師跟我分享小訣竅,也就是可以大量看護理師針對臨床上病人,常下的護理問題,並將自己覺得不錯的措施寫在筆記本上,這對剛開始下立措施生疏的我也有了些幫助;然而在交班方面,時常上一班交接給我時就像故事看似都懂,但要重新交班給下一班卻是零零落落,後來仔細想一想主要是因為自己對病人病程不熟,病人的入院經過是一關鍵,就像造成呼吸喘的病人有可能因為肺部或是心臟等問題,在尚未找到原因前一定會安排多面向的檢查或發立會診單,因此放遠看就像畫大綱一樣,以這方式下去歸類及思考在交班上就能清楚些。
護理人員是病人的代言人亦是發言人,在常規治療都能如期完成時,接著就是思考目前所能提供給病人的。記得新人初期把事情做完交接給下一班時,時常會被下一班學姐詢問「醫生會什麼要開這個?」「他現在還需要嗎?」或「是否應該請醫生幫忙開立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頓時發現原來自己盲點重重,因此不管已經照顧好一段日子的病人或接新的病人,在查看或核對醫囑時,我都會試著思考「病人需要這個嗎?」「他需要的原因是什麼?」儘管已經一年還是很多地方需要學習,雖然可能不像學姊們考量的面這麼多,但至少也需依病人目前現有的問題下去思考及追蹤。
許多人都說學生實習與真正踏入臨床有個巨大鴻溝,不得不說似乎有那幾分認同,光是照顧的病人數及背負的責任就不同,實習上通常因學生身分,很少會被分配照顧棘手的病人及處理突發狀況,然而在職場上則全然不同,此時是赤裸裸的一個人面對隨之而來的突發狀況,不再有老師及學姊擋下及接手。但也永都不忘學姐告訴我的一句話「這是團隊,不是一個人的仗」,因為此要懂得在適當時間尋求支援,在剛開始不求快,穩扎穩打最重要,期望自己與未來進來的學弟妹們能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