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肝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2名,每年約有8千多人被奪去性命;肝癌的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被認為是優先考慮項目,其他則有經導管栓塞療法、局部酒精注射、電燒療法、冷凍療法、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梁、黃,2014)。
二、內文
經導管栓塞療法,主要適應症為不適合接受手術的病人,或伴隨肝硬化及肝功能不佳、雙側肝臟多顆腫瘤、腫瘤太大或手術後復發性肝癌等因素,臨床則由醫師評估選擇「肝動脈化學藥物灌注治療 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HAIC」,透過裝置肝動脈導管,將化療藥物經由皮下注射座(Port-A)輸送到肝臟腫瘤部位,達到殺死癌細胞的目的。這種治療方式的特色在於局部及重複施打藥物,在病灶處達到藥物最高濃度但其他部位濃度卻很小,可大幅降低副作用,且不傷害到身體其他器官組織的優點,進而提升肝癌治療的效果(中央健康保險署,2017)。國外研究顯示肝癌病人使用HAIC治療,整體反應率可達36%,平均存活時間可達11.9個月(Sato, Takahashi , Imai, & Isokawa, 2016)。過去部分病人須自費放置「肝動脈導管」,健保署為了讓醫師在臨床治療上有更多選擇,106年1月1日起病人為肝癌(含肝內膽管癌)且無肝膽以外之轉移,接受動脈化學藥物治療,並規範用在肝癌時進行動脈化療及膽管癌動脈化療,即符合健保給付條件。
病人首先需放置人工血管,放射科醫師利用血管攝影術將細長的人工血管由大腿上方的股動脈放入肝動脈中最靠近肝腫瘤的位置。外科醫師再將人工血管的圓盤底座埋在大腿靠近鼠蹊部的皮下組織(如圖)。傷口癒合後,化學藥物就可以從人工血管圓盤處注入藥物進入肝癌組織中。

病人接受肝動脈化學藥物灌注治療法時,可以在病房做輕微的活動,不須全程躺在病床上。非治療期間,病人可以做正常的活動,但是建議避免劇烈彎腰及伸展全身的動作以避免造成人工血管滑出肝動脈,造成將來須重置的困擾。出院時需衛教病人及家屬為確保管路通暢,依醫囑每兩週回診以稀釋的抗凝劑灌注於人工血管中避免阻塞。因為Port-A圓盤底座埋在大腿靠近鼠蹊部處,為避免移位及感染,照護重點如下:
一、活動注意事項:
1.教導放置導管肢體勿彎曲大於90度,避免抬腿以防管路移位。
2.彎腰取物時應跪健側腳,保持患側伸直。
3.勿坐過低的椅子,並免彎曲患肢。
4.如廁時採坐姿,勿蹲姿。
二、保持導管處乾燥,觀察有無紅腫熱痛等徵象,如有不適則盡快返診就醫。
三、結論: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臨床工作繁忙之餘,護理師仍需即時更新知識和照護能力,才能保護癌症病人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免於受到傷害。中心靜脈導管的照護不僅影響病人的治療同時也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能夠正確執行臨床照護提供病人正確衛教預防異常的發生,相信對於病人更是一大福音。
四、參考文獻
中央健康保險署(2017,1月)‧肝癌患者福音!動脈化療導管106年1月納健保‧取自 https://www.nhi.gov.tw/epaperN/ItemDetail.aspx?DataID=4628&IsWebData=0&ItemTypeID=3&PapersID=419&PicID
梁嘉德、黃冠棠(2014)‧肝細胞癌‧張天鈞主編,內科學(七版,762-783)‧台北市:力大圖書。
Sato, T., Takahashi, Y. , Imai, M., & Isokawa, O. (2016). 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Using a Reservoir for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ancer & Chemotherapy, 43.(1), 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