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媒體看見-心的翻轉病房

奇美醫院│8C病房 葉秋金、林慈穎護理師

 

緣起~

  因著老年醫學科兼緩和醫療陳炳仁醫師的榮耀,團隊受邀接受公共電視每週三晚間十點『獨立特派員』節目的專訪,因炳仁醫師致力推動末期失智症病人在宅緩和醫療照護,除期望帶給案家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的四全照護,更期望病人不用舟車勞頓的回診或住院,由安寧團隊用心在原居住地(家或長照機構),協助他們擁有不一樣的翻轉病房,實現「在地安老」及「老有所終」,一樣能得到好的照護品質,此也讓媒體看見台灣不一樣的以舒適為導向之失智症在宅緩和醫療照護模式。

  聽見公視記者即將全程跟拍家訪實錄,單純從事護理工作的我們難免忐忑,心想需要對著攝影機鏡頭與案家對話,就不免結巴,也害怕記者們犀利的問題,讓團隊或案家招架不住,經過團隊(包含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營養師)共識會議,討論篩選病人並取得拍攝同意,及如何呈現拍攝照護細節等,在多次演練及LINE訊息溝通流程後,終於2/11及16一行人浩蕩出發。

  其中一病人接受安寧居家照護一年四個月,未曾返急診或住院,已與團隊建立良好關係及默契,也經歷過案家為了照護病人而疲累爭吵的故事;記者們引導家屬訴說接受安寧居家療護前後之差別,案家也大方分享家人發病過程及照護經驗,當然在接受安寧居家療護後,團隊能依照護問題指導家屬如何照顧失智症病人及處理不適症狀,增強照顧技巧及應變能力減少返院率,並給予安心地支持減少了家人的擔心及焦慮。團隊也在記者面前呈現更精進的照顧計畫,就是提前與病人或案家討論預立醫療照顧計畫(ACP,Advanced Care Planning),包含症狀控制方向、入院時機及相關管路是否置入等醫療照護問題。ACP家庭會議在案家召開,由醫師說明失智症病人最常見的併發症為嗆食導致吸入性肺炎,在病人吞嚥功能存在時,即討論未來是否置入餵食管路(PEG或NG),分析了置入餵食管路前後的差別,及存活率或後遺症;當案家決定不置入相關餵食管路時,醫師對可能會發生的症狀協同指導照顧及使用藥物控制症狀,由護理師及營養師指導未置入餵食管路的食材準備及調整餵食方式,護理師的每週家訪追蹤案家執行困難,及肯定案家能配合病人步調和生活作息,且願意花時間慢慢餵食,尤其能與病人合照時有尊嚴地保留原本面容(不會有一條「長鼻子」),使得案家開心、安心與我們合作。

  另一病人雖剛接案一個月,但目前已進入善終照護階段,案子面對鏡頭不捨病人受苦而落淚,提及病人罹患失智症五年以上,在近兩年的認知功能已經差到無法與外界互動,也認不得人,雖軀殼還在,但社會性早已死亡,且見身體多處傷口好像也不知痛,有體無魂的這情景讓案子不捨,也感恩病人能在家讓家人多陪陪她,他認為此階段若沒有安寧居家照護,早以醫院為家反覆入急診及住院,案子泣訴:知道我們不強求延長病人的生命,而是讓她更尊嚴、無痛苦的走完人生自然軌跡,並可以在道謝、道愛及道別中,陪伴病人圓滿地完成一生!看見案子落淚不禁讓記者朋友們動容,也感受到翻轉病房的用心。

  採訪前我們似乎把案家想得太脆弱,記者們的提問案家皆能於鏡頭前侃侃而談,相較於在我們面前毫不掩飾的疲累、憤怒、哀傷等負面情緒,我看見了案家的堅毅以及對我們的信任,更知道這次的採訪給予團隊以及家屬極大能量的鼓舞,也期盼在遠方有更多有失症智病人的家庭,疲累時看見一線曙光(安寧療護之美),感受奇恩團隊能一起幽谷伴行。

  護理師總是於照護角落默默地獻上我們發光的熱與溫暖,不習慣行銷護理專業的我們,此次依「平常心」偕同被採訪的體驗,已為自己職涯及團隊寫下動人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