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BICU 陳佳儀 護理師

「飛機和針筒,妳選哪一個?」踏進臨床前常常這樣問自己……

  醫院這扇門對我來說別具意義!10歲前,小兒氣喘反覆進出醫院,印象中護士阿姨總會先拿出乖乖軟糖哄騙,另一手預備藏針,接著就會在病房外聽到我響亮的哭聲。父親常笑說:「小時後愛哭只要把妳帶到外面找飛機,就不哭了!」從小一頭熱的愛上飛機,能夠讓巨大物體飛上天空讓我充滿興趣,於是一路上總以飛機修護員為目標,護理人員從未出現在我的夢想中。但推甄放榜當天,口中唱著:「不標準造飛機」的爸爸倒下了,一切也變的很不一樣。看著媽媽整日守在醫院裡、總坐在加護病房,鐵門打開時能看到裡頭最清楚的位置。門外不時有憂心的家屬來回走動、崩潰大哭,身為病患家屬角色時,才深刻感受到原來內心裡帶著你找飛機的人會比實現夢想更加重要;因此「當護士就能在裡頭看著爸爸」,如此單純的念頭支持自己放棄飛機修護員的夢想,改為讀了七年的護理。

   6月22日報到時,新進人員各自看著自己未來所屬單位而討論時,我卻想著:「守在門外的孩子長大後,轉為門內照顧病患的護理人員會是什麼樣子?腦神經外科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科別?我的能力有沒有辦法負荷接下來的挑戰?」第一天看著手裡繁瑣的資料對照起眼前的病患,腦脊髓損傷病患頭上有天線寶寶的管子或看過卻不會確實使用的頸圈,短時間的接觸卻在內心上了堂震撼教育。三個月裡,曾因害怕頭骨切除後的腦組織觸感,而不敢幫病患傷口消毒、害怕腰椎引流過量焦慮的每五分鐘檢查一次,看似簡單的技術對於新人而言,卻因知識或經驗不足導致挫折產生。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於學姊協助下成為主護,照護的病患在移除氣管內管後,呼吸費力、意識改變而需緊急重新置放氣管,當下的我腦中一片空白。看著護理長、學姊在病房內來回奔跑穿梭,自己卻只能站在旁深呼吸嘗試控制情緒,害怕若自己也無法控制反而會造成單位的負擔,但急救過程中無能為力、沒有角色功能的衝擊感,更是新進人員貼切也最難受的經驗,也因此了解,盡力而為的去執行各項技術、團隊溝通、執行醫囑等,「努力不成為沒有作用的人」是事後體會到的職場目標,為此嘗試由每件事需要學姊在旁陪伴執行才有安全感,到要求獨立執行,發現單獨照護總能突顯出每個有待加強的細節,過程雖常與醫師溝通表達不出重點,家屬會客詢問補助或問題時腦袋一片空白,但新進人員總會有段辛苦過程,不恥下問總能讓自己每天學習不同的知識與表達技巧,這或許是現階段認為最淺顯易懂也最受用的道理!

  如果現在問自己,「飛機和針筒,妳選哪一個?」我想我會很肯定的說,針筒!因為針筒涵蓋的不僅只是不舒適的刺痛感,背後給予的目的,或許是希望維持舒適、補充營養,甚至是維持病情穩定,更因為三個月的接觸,讓我肯定當初15歲時所作的決定,小時後厭惡的刻板印象,也因進入奇美後變為學習的好奇心,偶爾有家屬及學姊的肯定總能讓自己在挫折中感受到溫暖。現在面對著每天上班前需刷卡進入的鐵門,同樣是加護病房,醫院不同、單位特質不同,但一樣有徘徊在外焦慮不安的家屬,內心總會笑笑著說「這就是我要的加護病房!」知道他們很珍惜一天兩次會客的機會,而鐵門內的我們更需在二十分鐘後的八小時,努力扮演好自我角色功能,才能讓進入鐵門內的家屬會是安心、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