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本院6B病房曾經是家屬住宿區,醫院還供應盥洗包,相信很多同仁會以為今天是4月1日,然而這是千真萬確的事:當年醫院開診從29床開始,數日後擬擴到200床,除了衛生單位核可外,還要分別去拜託九大醫療工會,請他們不要投反對票。在逐步擴床尚未到今日規模時,營運有些壓力,為了增加收入,楊志良執行長出了這個點子。
成長的過程,同仁固然很努力,但也受了一些委屈。譬如:營運前二天先來打掃、清潔工作環境;一大清早從永康坐接駁車來上班,交通費要自付。開幕初期,曾有附近居民聚眾來院抗議,不是因為醫療糾紛,而是因為入夜後救護車的鳴叫聲,擾人清夢。怪醫院把廢水排到灌溉渠道-事後證實是誤會;甚至政府部門因附近人群出入增加,要把附近農地改為農建二用,農民們不領情,其實這根本不是醫院的建議與權限。
當然也有很多特別的回憶:因為每一層樓都是環狀,看來也相似,容易迷路,所以開診前辦了一個尋寶遊戲;為了減少電費(若以每位住院病人負擔的電費與永康比高出約30%),所以除了不必要時需關電外,醫院玻璃推薦貼防曬紙-除了6樓面對台灣山脈的那一面,也就是現在放「柳奇遠眺」那面,透明清晰可以一覽群山,開懷胸襟。有同仁在上下班的路上差點出車禍,因為騎機車沒戴眼鏡,蜻蜓差點撞進眼睛。也有閃避貓狗等以致摔車骨折,更有同仁因為太累,下班開車自己撞路樹的不幸事故,幸好都無大礙。在此謹向這些盡責的同仁們表示不捨與敬意。
20年前,溪北地區雖非偏鄉,但是下午5點以後,就找不到麻醉醫師。所以當時的陳唐山縣長力邀詹啟賢前院長來設分院,剛好敏惠護專在這附近,所以就選了這塊地,聽說這是台糖第一次有條件的賣地。當然也衍生了後來新天地(台糖保留地)的一些紛爭。由於醫院現址曾被水淹過,所以先墊了2公尺高的土堆再開挖,各位看新天地停車場北面那道牆,或省道要入本院的爬坡,就可略知一二了。
邵曉鈴女士車禍送到本院就醫,經過二院區同仁的合作,與本院40多名同仁半夜自動來院捐血,終於急救成功,3週後轉回台中。這段期間,各電視台每天持續報導她的病情,間接也打響了本院的知名度,使得原本計畫需3年營收才能打平,提前到1年就達標,真是天助自助的好例子。
40年前我在新北市部立新莊醫院上班,大約每1年半就有一位因延遲診療而成局部嚴重晚期的乳癌病人,發生頻率比台大醫院還高, 32年前我到奇美醫院,起先也是約2年半就有1位,後來逐漸減少,最後4年就沒有了,轉到本院區,卻仍2-3年就有1例。可見城鄉資源、知識與經濟觀念的差距,造成了這類遺憾。
奇美醫療體系以管理良善且有效率與優良急診醫療品質起家,達到可與國立大學醫院相抗衡,本院當然延續這種優良的傳統;腫瘤科在曹朝榮特聘教授前院長的領導下,診療內容達到醫學中心的水準;近年來黃順賢院長也因應本地區人口的老化及凋零,發展居家醫療,健檢等多項業務。相信在我們優良的傳統、將士用命與各院區合作下,明天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