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學部(科)

衛教單張編號:A7790106
 
生活壓力面面觀
By 精神醫學部 | September, 2019

何謂壓力
指日常生活中所遭遇事件的發生,使個體身體的平衡:包括生理及心理受到內在環境,如:發燒、身體不適…或外在環境,如:失業、家人相處問題…的改變或威脅時,身體必須採取各種反應或調適的現象,壓力持續到沒辦法因應會導致適應不良或生病;適度的壓力則可提升效率。
引起壓力的危險因子
簡單講就是引起壓力的一個或一系列的事件,它可以是短期的,例如:家人生病、聯考…,但也可能是長期的,例如:親子問題、同儕相處、工作適應…,都會引起一些生理、心理、情緒及行為上的反應,需要我們去加以處理,所以從某個角度來看,生活上所有大大小小的事件都可以是個壓力因子。
壓力的症狀表現
  • 生理部分:頭痛的頻率與強度增加;肌肉緊繃,常發生在頭部、頸部、肩膀與背部;皮膚太過乾燥、出現斑點或過敏反應;心臟與消化系統出問題,例如心悸、胃潰瘍等;心跳急促、胸痛、過度流汗…等。
  • 心理部分: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變差;對日常瑣事常猶豫不決;影響判斷力;對自己的處境採負面思考。
  • 情緒部分:容易生氣、沒有耐心;覺得憂鬱、意志消沈;當要求超過自己的能力時,易產生失控感,對自己失去信心;感到心力枯竭、缺乏熱情;有疏離感。
  • 行為部分:易失眠;比平常喝更多的酒、抽更多的煙;性需求下降;人際關係變退縮;難放鬆、坐不住。
壓力的處置
  • 確認壓力源,改變與問題的情境。
  • 降低自我標準、培養幽默感及開朗的人生態度。
  • 增加自我肯定,學會表達情感。
  • 培養良好嗜好,作樂在其中的事。
  • 尋求家庭或社會資源,如:家人、朋友、宗教、社工…等。
  • 學習減壓方法,如:深呼吸、伸展運動、按摩、靜坐、冥想、漸進式肌肉鬆弛練習,或尋求專家協助運用生物回饋訓練。
  • 有充足睡眠及體力,以應付環境的變遷。
  • 營養均衡、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他命C、維他命E、維生素B群、礦物質中的鈣、鎂…等。
  • 養成運動的習慣,如:打球、跑步、游泳、體操、爬山、跳韻律舞等。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的運動,可增加腦內釋放出β腦內啡,幫助平衡心緒。
  • 減少不必要的壓力源~量力而為,很多事情是可以有所取捨,必須懂得照顧自己。
居家注意事項
  • 服藥方面:了解自己本身服藥的時間、藥物作用及副作用出現時的處置方式。
    • 按醫師指示按時服藥,不自行隨意調整藥物劑量及中斷服藥。
    • 如遇不適情形時,告知醫師將不適之情形減至最低。
    • 亦可將每天服藥的感受、想法、行為寫下,提供醫師參考及評估,作為藥物劑量調整的依據。
  • 門診追蹤:依醫師指示返診追蹤,或副作用身體不適情形提早返診。
參考資料
  • 翁素月、陸汝斌、陳碧霞、吳玫勳、賴資如、周桂如(2005)-憂鬱症患者非理性信念、生活壓力及其憂鬱程度之關係探討-新台北護理期刊,7(2),13-22。
  • 張芙蓉(2003)-壓力紓解-榮總護理-20(3),322-328。

~諮詢電話~
│奇美醫院│電話:(06)222-8116轉58301、58401
│柳營奇美│電話:(06)622-6999轉73762
│佳里奇美│電話:(06)726-3333轉32003
│奇美醫院│
電話:(06)222-8116轉58301、58401
│柳營奇美│
電話:(06)622-6999轉73762
│佳里奇美│
電話:(06)726-3333轉3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