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免疫科

衛教單張編號:A7390113
 
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新工具Anti-CCP
By 風濕免疫科 | January, 2024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種自主免疫疾病,其表現主要是關節慢性且持續性的發炎反應,常侵犯雙側手部及全身多處的關節,由於關節滑液囊發炎腫脹,造成關節紅腫、疼痛,且發炎細胞侵蝕硬骨、軟骨,造成關節腔狹窄。如未積極治療,可在多處關節造成磨損、破壞及變形。此病在國外白種人之盛行率大約1%,而中國人之盛行率介於白種人及非洲黑人之間,在台灣,大約將近十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盛行率約為千分之四,主要發病年齡介於40~60歲,中年婦女比較容易發病,然而男性或任何年齡仍可能發生。此病之致病機轉與基因HLA(DR等)及環境因素(感染等)有關,但病因仍未十分清楚。
在診斷上,依美國風濕病醫學會的標準,主要是以臨床症狀為主,血清學方面能提供參考的只有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這項檢查大約在百分之七十的病人會呈現陽性,但是檢查的專一性(specificity)卻不高,在其他的免疫疾病,甚至於非免疫的疾病,如台灣常見的病毒性肝炎也會出現,容易造成診斷上的困擾。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預防或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炎必須愈早診斷,愈早開始治療才能有效控制。最近這幾年來,有關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清學上已有重大的進展,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anti-CCP),是一種自體免疫抗體,其敏感度(sensitivity)可與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相當甚至更高,而且專一性(specificity)可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在臨床症狀產生之前或疾病早期,即可幫忙確定診斷。anti-CCP抗體的出現與否更代表著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的嚴重度,與X光的侵蝕也有顯著的相關性。
臨床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前兩年,最容易對關節造成損害,發病前兩年是治療的黃金時期,須積極治療以維持關節的正常功能、以減少關節變形的機會,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anti-CCP)這項檢查,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不但可提供診斷的準確性,更可幫助判斷疾病的嚴重度,將來更有可能取代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成為診斷的標準之一。

~諮詢電話~
│奇美醫院│電話:(06)281-2811轉55991~2、55101~2
│柳營奇美│電話:(06)622-6999轉73741~3
│佳里奇美│電話:(06)726-3333轉33902
│奇美醫院│
電話:(06)281-2811轉55991~2、55101~2
│柳營奇美│
電話:(06)622-6999轉73741~3
│佳里奇美│
電話:(06)726-3333轉3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