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師的孩子

奇美醫院│OR 王麗卿小組長

  人人都稱護理師為白衣天使,藉此讚頌護理人員純潔專業的形象;但是,對護理人員的孩子來說,這職業的代名詞莫過於「鋼鐵人」,因為他們是用透支的體力,在爭取與親人相處的時間,並努力維持著家庭與工作間的平衡。

  有記憶以來,童年便是在安親班、補習班及外公家度過。回想五歲的我,最需要的正是媽媽的陪伴及呵護,然而卻在每日清晨被送去外公家,直到天昏地暗才盼得媽媽溫柔、疲憊又無神的臉龐,日復一日,無限輪迴。

  初入求學階段時,因為護理體制的改革媽媽必須在職進修,事業、家庭兩頭燒的蠟燭不僅沒有照亮我們的家,卻漸漸燃起我對母親的不諒解。記得幼稚園強調親子互動學習,但我總得拿著學習單,戰戰兢兢地走到電腦桌前,看著媽媽埋首在趕報告的漩渦裡,看著她因熬夜而掛著黑眼圈的雙眼,吵著要求她陪我完成作業;小學時,配合媽媽的工作時間,我總是最早到校,媽媽總是說:「妹妹妳先到運動的阿公、阿嬤旁邊乖乖坐著,等教室的門開了,有人再進去哦!」。不僅如此,我也是最晚離開補習班的孩子,不知何時起,空無一人的教室變成我最熟悉的環境;每逢佳節連假,其他孩子期待著與父母到某座遊樂園共享天倫樂時,我只能嘟著嘴,帶著埋怨卻又不捨母親辛勞的矛盾心情在家,寫著假期作業「旅遊日誌」;颱風天,望著媽媽冒險開車出門上班後,我和哥哥獨守在家,窗外像鬼魅一般的強風,吹得門窗咯咯作響,哥哥為了安慰我,他說:「妹妹我們把電視聲音開大一點,想像有人陪伴,我們就不怕了!」。

  小時候,家的樓下就是夜市,我常常黏在剛從學校下課的母親身邊要求她陪我抱我,媽媽總是說:「乖,去找哥哥玩,等我寫完功課就帶妳去逛夜市。」。但我卻在殷殷期盼中睡著了,醒來時已是深夜,便嚎啕大哭鬧脾氣,高聲斥責媽媽:「你騙人!你騙人!」。如今回想起來,當時累癱在沙發上每天披星戴月的媽媽,心情有多麼沉痛啊!直到現在依然令我印象深刻且感到非常慚愧。

  講述這麼多並非想表達身為護理師的孩子,不幸福或是感到厭惡,而是想說:「醫療人員不僅是病人的照護者,更是一個孩子的父親或母親,亦或是一個人的伴侶;他們付出的不僅有輪班帶來的健康傷害,還有錯過孩子的成長過程及天倫之樂。」。

  2016年2月6日,二十歲的我,再次為母親的敬業精神所動容。地震後,母親思考的不是自家的環境整頓,而是地震受苦的人們需要她,她必須隨時整裝待發前往醫院支援。儘管在待改進的醫療體制與日漸扭曲瓦解的醫病關係下,母親三十年來依然秉持著南丁格爾誓言中的忠誠,堅守一日為醫療人,終身為醫護界付出的使命。甚至,在母親專業精神耳濡目染下,我也毅然決然走上護理路,期望成為像母親那樣優秀的護理人員。

  人人都認為醫療人員領著「高薪」就該無條件鞠躬盡瘁,甚至認為呼籲集體罷工的趨勢,僅是為了加薪與減低工時,他們的辛勞服務與犧牲奉獻,大家都看見了嗎?我不是護理師,但我是護理師的孩子,這些是護理師們隱藏在背後,難以言喻的辛酸,你們看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