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確診肌少症? 雙能量X光骨密度及全身組成分析
聽到有人因為跌倒就骨折,大部分人會懷疑:是不是骨質有問題?特別是老年人一旦骨折,比年輕人需要較長的住院天數,且臥床較久、容易感染,出院後需要復健的時間較長,甚至增加死亡率。然而,容易骨折的原因不只「骨質疏鬆」,「肌少症」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骨質疏鬆症」和「肌少症」的判定,需要臨床表現與多種檢查的配合,才能診斷。其中,骨質密度是評估骨質疏鬆的重要依據,而四肢骨骼肌肉量則和肌少症則有很大的相關。要同時評估這兩項指標,「雙能量X光骨密度及全身組成分析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以下簡稱DXA)是最理想的選擇,它除了能測量骨密度,也可以用來分析身體組成,看肌肉、體脂肪的量和百分比,也因此可用來評估肥胖的程度。
DXA的原理是利用兩種不同能量之X光照射受檢部位,依不同的能量吸收來測量骨密度(BMD值,單位g/cm2),文獻統計其輻射暴露劑量僅胸部X光的十分之一,是相當安全的檢查。
首先,我們先談談骨質疏鬆症的檢查,坊間常用來測量骨密度的機器為「足跟定量超音波儀器」,雖然它多沿用世界衛生組織DXA的T值當診斷標準,但並未建立共識,目前只適合當作初步篩檢的工具,並不建議做為追蹤治療的檢查工具。初步篩檢若發現異常,則應以前述DXA施行髖骨及腰椎檢查確診。
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之測定,以身體中軸的DXA為黃金標準,且應測量腰椎、髖骨至少二個部位,若兩處都因骨折而不能測定時,則可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1/3處之測定取代(參考 2019年國際臨床骨密檢測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linical Densitometry, ISCD)。
肌少症(Sarcopenia)顧名思義,即為骨骼肌的流失,與老年衰弱症(Frailty)息息相關。儘管大部分人認為這是高齡者才有的疾病,但現在年輕人普遍有營養攝取不均衡、運動量不足夠的問題,可能導致核心肌力不足。肌少症的構成,需包括肌肉量(Muscle Mass)下降,加上肌力(Muscle Strength)減退或是生理表現(Physical Performance)下降,有一套篩檢流程來判定。
就肌肉量而言,主要是針對骨骼肌。如同骨質流失一般,肌肉量也會因年齡增長而減少,流失程度與速度則因人而異。年過40歲,肌肉量會以每十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70歲後則以每十年減少15%。評估肌肉量的方式主要有:生物電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和雙能量X射線吸收儀(DXA)。
BIA較為簡便,所以常被坊間拿來使用,但是它容易受身體含水量的影響,準確度較差。用DXA分析身體組成,精確度較高,已被醫學界當成測定骨質密度與肌肉質量的黃金標準。
另外,肥胖也是近幾年受到重視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肥胖是因為熱量攝取過多、消耗太少,導致熱量累積,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形成肥胖。然而看起來胖的人,不一定脂肪率高;相反的,一個外型瘦小的人若不運動,體內還是會囤積脂肪,脂肪率也會偏高,即所謂「隱藏性肥胖者」。
因此,判斷自己是不是肥胖,不再只是看體重,現在醫學上最新的健康指標是「體脂肪率」。
國際上常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在國內當BMI≧24為過重,≧27是輕度肥胖,≧30是中度肥胖,在35以上就屬重度肥胖了。以身體質量指標(BMI)的標準診斷是否肥胖,會受到肌肉比例的干擾,若是身體的肌肉含量比例較高,計算出的BMI也會高,但那是「壯」而不是「胖」。反之,就算BMI未超過27,但是體脂肪比例超標,仍算肥胖,就是所謂的「泡芙人」。依據國民健康署的指引,20歲以上的人,使用DXA測量體脂率決定過重與肥胖時,在臺灣,男性體脂率大於23%,女性大於25%則定義為過重,男性體脂率大於35%,女性大於38%則定義為肥胖。
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 可以在一次排檢內執行骨質密度、肌肉量以及脂肪率的檢查,兼顧方便與精確,提供骨質疏鬆症、肌少症以及肥胖的診斷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