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牙不理,問題多多 喪失一顆牙齒的危害可能比你想的更多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牙齒在口腔內久經使用,免不了遭遇缺牙問題。造成缺牙的常見原因有:外傷、齒裂、齲齒和牙周病。以缺牙機率最高的下顎第一大臼齒為例(圖一),如果該牙喪失後,相鄰的牙齒在缺少穩定的咬合及鄰接關係,一段時間之後口腔會開始產生以下的變化:
一、缺牙後方牙齒向前傾倒:
- 牙齒和牙肉的交角變窄(圖一,①),變得較容易囤積食物殘渣,不利清潔,進而形成蛀牙、牙齦炎或是牙周病。
- 牙齒向前傾倒造成咬合受力方向偏移,影響牙周的穩固。尤其牙周病病人影響更大。
- 牙齒因傾斜導致後端突起(圖一,②),容易造成咬合干擾,會覺得吃東西咀嚼時牙齒會卡卡的,或是常有牙齒撞擊感,甚至可能造成顳顎關節障礙與肌肉痠痛。
- 前傾的牙齒佔據原本缺牙牙齒空間,造成日後要做假牙空間不足(圖一,③),可能需搭配齒列矯正將牙齒排列整齊或是犧牲更多齒質才有足夠空間做假牙。
二、缺牙前方牙齒向後移位
牙縫變大(圖一,④),吃東西容易填塞食物殘渣,容易造成蛀牙,牙齦發炎。
三、缺牙上方牙齒向下過度萌發
牙齒沒有對咬牙,就會自然往缺牙的方向生長(圖一,⑤)。凸出來的牙齒可以想像「杵」,缺牙區凹陷可以想像是「臼」。過度突起的牙齒會造成咬合干擾(杵的活動被限制在臼)。此外也會佔據原本缺牙牙齒的空間,造成日後製做假牙的困難。
口腔內開始缺少第一顆牙時,初期還不是很大的問題。一旦缺牙時間久了,像上述鄰牙開始位移後,臨床狀況也變得比較複雜棘手(圖二)。
問題往往不是單純做假牙或是人工植牙這麼單純。空間不足的狀況,少則修磨臨接牙齒,多則需要齒列矯正要回來假牙的空間。因為牙齒傾斜造成在製作傳統牙橋時,犧牲的齒質會更多,可能使牙齒更容易感到痠痛敏感,因臨床症狀不得已時牙齒可能額外需要根管治療。缺牙時間一久,缺牙區的骨頭以及牙肉也會日益萎縮,需要人工植牙重建時,往往需要補骨補肉以穩固地基。以上提到的這些狀況都會讓牙科治療時間更久,花費也更多。
當牙齒缺失太多,會失去原本穩定的咬合關係。要重新建立或恢復原本穩定的咬合關係,可能需要動到全口的牙齒甚至軟組織,因此全口的牙齒都需要做仔細地檢查診斷,去改善相關問題與疾病,甚至需要製作診斷模型去規劃設計未來的牙齒外型與排列,進行全口重建的治療規劃。再依照病人的個人因素:個人期望、健康狀況、時間、以及費用等等因素,形成最終的治療計劃。通常需要全口重建治療案例的口腔狀況比較複雜,治療的需求比較多,需要的治療時間也會比較久。除了負責假牙製作的贋復牙科醫師之外,尚需借助牙醫其它不同專科醫師的專業能力去處理解決不同的問題。這樣的好處是繁雜且重的全口治療可以分頭並進,能夠彙整不同專業意見,做出最適合病人的決定與治療。
口腔是消化道的第一關,需要將食物咀嚼成食團送入腸胃;口腔的健康會影響發音與外觀,是人與外界溝通重要的第一印象,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牙齒的完整佔了口腔健康很大的一部分。舉例來說如果後牙缺牙很多,終究會影響前牙整齊度,咬合力轉移到前牙執行,前牙會因為承受咬合力變大,而造成切端磨耗,外觀變平,甚至牙齒外飆,最終會影響美觀。缺牙過多除了咬合功能與美觀上的影響外,也會因為食物咀嚼不完整而增加腸胃負擔,造成消化不良,影響營養的吸收。另外也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缺牙會增加失智的風險。同樣是老齡化社會的日本最近把一系列的咬合機能檢查列入醫療保險給付,可見得其重要性。最後建議大眾平時每半年定期牙科檢查,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治療。若有缺牙的狀況,應及早以假牙贋復治療,避免日後產生更多健康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