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部
衛教單張編號:A7710005 | |
小兒川崎氏症照護須知
By 兒科部 | July, 2023
一、川崎氏症簡介
是一種侵犯嬰兒和兒童的急性發熱性疾病,好發於5歲以下的幼童,在亞洲血統小孩較常見。因會引起皮膚黏膜、淋巴結和全身性血管病變,故又稱黏膜與皮膚淋巴結症候群。發病原因未明,可能是暴露於感染源中,而造成全身免疫反應的結果;特徵為發燒,並以全身性血管炎來表現,其中以冠狀動脈血管炎及合併冠狀動脈異常最為嚴重。
二、診斷標準: 發燒滿五天,合併有下列症狀五項中符合4項即可確診
- 嘴唇及口腔黏膜出現泛紅、裂隙甚至出血,舌頭表面類似草莓舌。
- 兩側眼結膜充血,類似結膜炎,通常不會引起過多的分泌物。
- 頸部淋巴腺腫大:通常是單側,約1.5 公分或更大。
- 四肢末端出現硬性浮腫;恢復期可能會出現脫皮。
- 各種型態的皮膚紅疹。 另外,卡介苗接種處紅腫亦是川崎症常見的指標症狀。
三、藥物治療
- 急性期注射高劑量免疫球蛋白(IVIG),可使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從20~25%降至3~5%以下。如接受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注射後,需間隔11個月後,才可接受活性減毒疫苗注射,如水痘疫苗(Varicella)、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日本腦炎活性減毒疫苗。
- 需依照醫師的指示,按時口服阿斯匹靈,以預防血栓。服用期間須預防受傷及注意出血傾向(例如:身上出現出血點或瘀青)。須避免與止痛藥、抗凝血藥、或是活血化瘀的食材或是中藥並用。
四、發燒處理
- 當病童發燒寒顫時,應給予保暖及溫開水攝入;當四肢溫熱時,應給予擦澡,並按照醫師的指示給予退燒藥物使用。
- 當病童有熱痙攣病史,退燒藥物請在醫師指示下使用,避免因高燒引起抽搐。
- 退燒藥使用後約30分鐘開始發揮藥效,故會每30-60分鐘測量體溫,直到恢復正常(36~37.5。C)。
五、住院期間靜脈輸液護理及幫浦使用狀況
- 隨時觀察靜脈輸液處肢體皮膚狀況。
- 不可自行調整點滴速率或輸液幫浦之按鈕。
- 輸液幫浦請持續蓄電,外出回病房後,請插電。
- 有以下問題請通知護理人員處理:
- 換藥前、後洗手;當敷料移除時,發現敷料黏在傷口上,可以生理食鹽水沾濕後再移除敷料。
- 移除之針孔或周圍皮膚有發紅腫痛。
- 幫浦警報聲響,或病童須更衣及沐浴後。
六、注意事項
- 當手腳脫皮時可擦拭乳液滋潤,嘴唇乾裂出血時,可擦護唇膏潤滑。
- 服用阿斯匹靈期間若感染水痘、流感,須返回門診調整藥物。
- 川崎症有3%的復發機會,若在家有發燒、眼紅等症狀復發,須回診由醫師診視,並避免不當的使用退燒藥或抗生素。
- 須依醫囑指示,定期接受心臟超音波的追蹤檢查。
~諮詢電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