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頸部疾病的全人醫療 談整合醫療中心的重要性
最近我到病房探望一位肺炎的病人,他是朋友的朋友,才六十出頭歲,看起來有一點蒼老,特別的是身材很瘦,有點營養不良的瘦。他臉上掛著鼻氧氣管坐在床上,一等我自我介紹完,馬上喘著氣跟我說話,夾雜著痰音口齒不清的嘟噥了一番,加上比手畫腳,我才了解醫師建議他接受胃造瘻手術,這樣以後就不會再有吸入性肺炎,但是他還在猶豫,掙扎著希望可以繼續經口進食,但是醫師能夠提供唯一替代選項是插鼻胃管灌食。
詳細翻閱了病歷,了解了他坎坷的治療經過,他十年前被診斷出鼻咽癌,放射治療成功地控制住癌症,但是也帶來口水減少與吞嚥困難的後遺症,後來的一個小中風帶給他右側肢體無力與輕微語言功能障礙。由於經常的食物嗆入肺部,隨後他就反覆得到吸入性肺炎,反覆發炎造成了肺部的破壞,肺功能的惡化讓他必須經常配帶著氧氣,也因此醫師診斷他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吞嚥困難與呼吸喘讓他營養狀況惡化,可能是這樣的衰弱無力讓他走路時跌倒,這一次的頭部外傷合併出血讓他的吞嚥功能與衰弱又持續惡化。這樣肺部功能與體能衰弱的連環惡化,以一個醫師的角度看起來,插鼻胃管或是接受胃造瘻似乎是必然的選項。
病人的猶豫讓我想起了日本的居家醫療大師佐佐木淳醫師,今年三月我到東京跟著佐佐木醫師做居家醫療的參訪時,看到一位重度失智症的病人有著胃造瘻,照服員還是在餵食她,當時我大吃一驚,這樣不是又會引發肺炎的風險嗎?
佐佐木醫生特別跟我做了解釋,人一生可以有很多種享受,但是不管再怎麼樣地失去功能,能夠品嚐食物的美味還是幸福,即使是重度失智,也都能夠享受著食物的美好。這個是我們人體很重要的一個功能,也可以說是最後一線的幸福。假如病人完全不能夠進口進食,無法吞嚥,那麼他將會覺得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當下在我面前的這位病人,失望而企求著機會的眼神,讓我彷彿又回到東京佐佐木醫師的面前。
佐佐木醫生告訴我,在日本,即使是病人有著胃造瘻,他們還是會想辦法讓病人能夠經口來進食一小部份的食物,即使是一口兩口,也能夠讓病人再度感受到食物的美好,那麼這也是為病人來創造一種幸福。我問他說:那病人吸入性肺炎的風險要怎麼辦?他回答說,因此必須要有改善病人吞嚥咀嚼功能的專業醫療人員來幫忙。在日本耳鼻喉科醫師與齒科醫師都會來幫忙評估與訓練吞嚥,營養師也會協助調配合適的飲食,而照護的護理師也會小心翼翼的餵食,團隊會努力地呵護著病人的生活品質。
在台灣,能夠專注於改善病人的吞嚥功能的醫師,或者是專業的治療人員,其實是非常少的,目前主要是由語言治療師來負責,但是台灣的語言治療師人力不足,訓練失語症的病人尚且不足,更沒有能力來服務這些吞嚥困難的病人。我們往往是靠著鼻胃管,甚至依靠著胃造瘻來治療這樣的病人,我們雖然成功地治療了病人的肺炎,預防了吸入性肺炎的再發生,但是在這個同時,我們也剝奪病人最後一線的人生幸福。
想起這位先生的故事,我們必須要引進日本吞嚥咀嚼功能的治療,治療技術以外,最重要的是心態的轉變,把病人失去的功能恢復,把病人的生活品質提升,當作是我們照護病人的目標,我們才能擺脫眼中只有疾病治療的桎梏。
像這樣的治療,我們要放在哪裡呢?
今年八月一日成立的整合醫療中心就是要提供這樣子的一個服務,提供以往我們做不到或者以往沒有想到的服務。
奇美醫院的核心價值是關懷、專業、效率,既然關懷病人,我們就不能只考慮到醫療的成功,我們還要考慮到病人的幸福,這就是全人醫療。
整合醫療中心就是為了全人照護而產生的,過去有一些服務在醫院裡面是找不到單位來負責的,譬如說癌症病人以外一般病人的靈性關懷、心理支持,未來都可以由整合醫療中心來協助,那麼我們就可以把這些醫療服務的缺口補起來。
這一期醫訊的主題是頭頸部的治療,有些癌症的治療無可避免會帶來語言及吞嚥功能的影響,在我們努力讓病人在癌症治療存活下來以後,還要能夠兼顧功能的恢復,病人還能夠享受食物的美味,那我想我們必須要在吞嚥咀嚼的功能上的支持,必須要加把勁、更努力才行。
奇美醫院整合醫療中心,未來就是要在身心靈、社會的支持,健康促進、疾病預防,還有失能的預防與恢復,長照的轉銜,我們都要來努力。就如廖錦祥董事長說的:別人不做的,我們奇美就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