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部
衛教單張編號:A7720010 | |
認識「產後尿失禁」
By 婦產部 | January, 2024
Q1:女性為什麼容易發生尿失禁?什麼時期最可能發生尿失禁呢?
A1:女性先天尿道短、容易泌尿道感染、又有孕育下一代懷孕生產的天職。在孕期及產後、更年期賀爾蒙缺乏時期易發生尿失禁。另如有勞力負重工作、吸菸、慢性肺部疾病等更增加失禁機率。
Q2:孕中及產後尿失禁有多少比率會發生呢?會不會自己變好?
A2:依文獻報告指出,婦女孕中及產後發生尿失禁平均約為40%,且會隨著懷孕週數增加而增加。懷孕36週是發生尿失禁最高峰,且一直會持續到產後一個月[van Brummen 2006]。尤其高齡產婦及懷孕前期(小於12週)就有尿失禁症狀的婦女,更容易發生產後尿失禁,是預測是否發生的指標。美國研究發現應力性孕期尿失禁最高的盛行率為60%,其中55%症狀到產後仍會存在[Thomason 2007]。至少一半懷孕或產後有尿失禁的病人無法隨時間自行痊癒,若產後6個月至12個月仍有明顯漏尿的媽媽,需要進一步的評估與治療。
Q3.為什麼會發生產後尿失禁?產後尿失禁和生幾個小孩有關係嗎?
A3:造成的原因是因為懷孕期間子宮肌肉肥厚增大、再加上胎兒體重增加、以及荷爾蒙大量改變而對骨盆底肌造成傷害的影響而產生。而根據挪威的報導初產婦與經產婦尿失禁有所不同,各約為 31%m與42%[Wesnes 2007]。
Q4:尿失禁有分哪些種類?
A4:應力性(與用力動作有關、例如打噴嚏會漏尿)、急迫性(有急迫感卻來不及而漏尿)、滿溢性(產後尿滯留有關) 、混合性(同時有應力性和急迫性)。
Q5:陰道生產會增加尿失禁的機會?剖腹產能否避免產後尿失禁呢?
A5:陰道生產時,胎兒通過產道對骨盆產生擴張和拉扯的作用,造成尿道附近的神經或是組織受到擴張作用被壓迫,尤其是產程過長或停滯,容易傷到肌肉、神經,造成產後尿失禁。但懷孕期間骨盆支持系統因荷爾蒙改變較具延展性,同時也容易受創傷,故子宮增大,腹壓增加,也會造成盆底肌、支撐韌帶損傷,所以剖婦產不一定能避免產後尿失禁。
Q6:自行錯誤地練習會讓漏尿情況更嚴重嗎?
A6:「李太太36歲,3年前經剖腹產方式產下3,600公克的寶寶。喜悅之餘,卻開始有尿失禁的困擾。本想才第一胎、又是剖腹產方式生產,應該不會發生尿失禁的情況吧?想想等做完月子後,尿失禁應該會自然消失吧?可是左等右等,半年過去了,尿失禁的困擾還是沒有改善…。」雖然產後半年中,有嘗試自行練習骨盆底肌運動(即凱格爾運動)試著努力來改善或治療尿失禁。可是不做還好,不知道怎麼越做症狀卻越糟糕。漏尿情況不但更嚴重,甚至還發生陰道有突出物(膀胱膨出)的狀況。原來,是因為不正常的用力腹壓把膀胱給硬擠出來了。
Q7:為什麼骨盆底肌運動不容易做得好呢?
A7:如果在懷孕中或產後加以訓練骨盆底肌運動來改善尿失禁。會從48%掉到32%也就是改善了約三成[Glazener 2001]。但是如果婦女未經教導自行練習骨盆底肌運動的話,如果沒有做正確的話,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可能造成更多運動傷害。骨盆底肌運動是可以用來預防及治療尿失禁的好方法,同時也可以促進夫妻性生活愉悅的好法寶。但是,骨盆底肌運動需使用到提肛肌中的「恥骨尾肌」收縮。一般而言,骨盆底肌不如上臂或下肢等一般骨骼肌,不容易有明顯的動作或感覺,所以一般婦女較難正確地做好。
Q8:什麼是「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為什麼需要這種訓練來做「骨盆底肌運動」呢?
A8:所謂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是利用電腦螢幕影像顯示,讓婦女知道並感覺自己的骨盆底肌位置及功能。在訓練婦女做骨盆底肌肉運動時,護理技術員將使用感應器貼片偵測婦女骨盆底肌收縮及偵測腹肌有無不當用力。婦女本身皆可清楚骨盆底肌運動是否做得正確,並評估是否進步。「生理回饋-骨盆底肌訓練」比單獨骨盆底肌運動更具療效,對於尿失禁發生次數及下泌尿道症狀生活品質,治療效果可再向上提升25%的進步(14%~34%之間)[Herderschee 2011, Cochrance]。訓練療程為每週一次持續12週。
Q9:除了保守療法外,「陰道雷射」可提供進ㄧ步的治療嗎?
A9:陰道雷射可以刺激陰道內壁膠原蛋白重組再生,拉緊並收縮尿道和膀胱肌肉, 進而改善尿失禁困擾。每一療程為三次,每月ㄧ次,之後視情況每半年保養。針對輕中度應力性尿失禁,短期 3-6 個月追蹤可以有 69%-82% 主 觀感受改善 , 一年追蹤達 77% 改善。
Q10:有什麼方式是可以“立竿見影",提供立即有療效的方式呢?
A10:如果前述各種療法都效果不彰,就需接受手術治療,目前已施行「尿道中段吊帶手術」多年,提供第二線治療方式成效良好(90-95%)。近年來醫療材料的發展,『超迷你吊帶』術後在皮膚外觀上沒有明顯的傷口痕跡就可完成,手術隔日即可出院,使得術後恢復過程更輕鬆更為理想。
-醫師提醒-
婦女有產後尿失禁不要諱疾忌醫,勇敢向醫師說出,即可得到有效的幫忙!
~諮詢電話~ |